吃鱼到底能不能让人变聪明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20-01-05 21:47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从小到大,微医君总被妈妈耳提面命:鱼肉营养好,多吃鱼才能变聪明!为此,在家里的餐桌上吃遍了清蒸鲈鱼、红烧鲫鱼、油炸小黄鱼……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鱼肉吃越多越好吗?

吃鱼到底能不能让人变聪明?

之所以有“吃鱼变聪明”一说,主要还是因为鱼类中富含的DHA 和 EPA,而DHA / EPA 同属Omega-3 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在大脑皮层和视网膜中的含量很高,对于中枢神经和视力的早期发育非常重要。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多吃鱼确实对婴幼儿大脑以及视力的早期发育有一定作用,也可以帮助延缓老年人大脑和眼睛的衰老。但是一个聪明不聪明说到底还是靠先天的遗传+后天的努力。

吃鱼营养好,但这3类人却不适合多吃

 

 鱼肉营养好,但并非人人都适合

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推荐,每周吃鱼 280~525 克,换算到每天,就差不多是40~75克。如果一周吃两三天,那么每次150~250克也可以。

但是即便鱼肉营养丰富低脂肪,富含DHA,却也不是人人都适合多吃的,比如以下4类人群就需要控制。

1.痛风患者

我们都知道,嘌呤代谢异常正是引起痛风的原因,因此对于痛风患者来说,一些嘌呤含量较高的食物就不适合大量食用。像是沙丁鱼、凤尾鱼、鱼子、小虾等水产品,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患者应当完全避免;而鲈鱼、鲤鱼、鲫鱼、鳗鱼、鳝鱼等鱼类,嘌呤含量在 75~150 mg/100 g之间,痛风患者应当严格限量,在急性发作期避免食用。

吃鱼营养好,但这3类人却不适合多吃

 

2.出血性疾病患者

鱼肉中含有很多的EPA(人体必需脂肪酸),EPA能抑制血小板的凝集,所以对于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来说,过多的摄入EPA会对自身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还会加重出血症状。所以对于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功能异常等患者来说,要尽量少吃鱼肉。

3.肝肾功能严重损害者

鱼类食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人体很好的营养来源。但是蛋白质的代谢需要通过肝肾来进行,对于肝肾功能不好的人来说,食用鱼肉太多会加重肝肾的负担。

提醒:除此之外,有些药物也不适合与鱼肉同时食用,比如部分抗过敏药物属于组胺受体拮抗药,而鱼的体内含有丰富的组氨酸,和鱼肉一起食用人的体内就会抑制组胺代谢,容易在体内堆积,会产生头晕头痛等症状。

 还有4类鱼,建议大家别多吃!

除了人群上的限制,还有一些鱼也不建议大家多吃。

1.腌制的咸鱼

在中国,喜欢吃腌制咸鱼的人不少,但我们要知道,在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会与腌制品中蛋白质分解产物胺类反应形成亚硝胺,而亚硝胺则是一种强致癌物。就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也已把中国式咸鱼列为第一类致癌物。但这也不是说大家就完全不能吃咸鱼了,只是要少吃。

2.大型肉食类鱼

这里说的主要是剑鱼、旗鱼、方头鱼、马林鱼、大眼金枪鱼这些鱼类,它们在水生环境中,属于食物链等级较高的生物,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这也就意味着这些大型鱼体内的蓄积的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更多,比如汞。因此不建议孕妇、备孕女性、哺乳期女性和儿童吃。

吃鱼营养好,但这3类人却不适合多吃

 

3.未煮熟的鱼

喜欢吃日料的朋友们对刺身一定不陌生,肥厚的三文鱼更是最爱,但是海鱼中有一种比较常见的寄生虫就是异尖线虫,除了三文鱼,鳕鱼、带鱼、比目鱼、大黄鱼等海鱼均有可能感染。感染异尖线虫虽然不至于造成很大的危害,却容易引起腹痛、腹泻,更严重的还会在进食几小时后出现强烈腹痛、恶心呕吐。

建议大家在烹调鱼类时,确保鱼肉完全煮熟;刺身类食物一定要选择正规的料理店,经过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检测的海鱼相对比较安全。

4.野生鱼类

不少人都觉得野生鱼一定比养殖鱼更有营养,但实际上现在的养殖鱼也都是用海洋中的小鱼小虾磨成鱼粉来做饲料喂养,和野生鱼的食物差不多,营养价值相差也不大,可能野生鱼口感上更好一点。

但是,野生鱼由于水质不好把控,如果生活在水体污染比较严重的地方,反而容易聚集更多的重金属,引起食物中毒。而养殖鱼的水体环境、饲料质量都有国家标准,相对来说安全性性更高。

*本文为微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图片来源:123RF正版图库。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